2021 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考点随身记(61)

2023-05-07 06:14:57 来源:学易网校


(资料图片)

2021 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考点随身记(61).网上课程学习请电话咨询:400-622-5005!第八章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第三节 货币均衡【考点 3】通货膨胀及其治理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通货膨胀定义的理解:①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②在通货膨胀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定时间内持续的上涨,而不是一次性的、暂时性的上涨。部分商品因季节性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和经济萧条后恢复时期的商品价格正常上涨都不能叫作通货膨胀。③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但这个幅度该如何界定,各国又有不同的标准,一般说来,物价上涨的幅度在 2%以内都不被当作通货膨胀,有些观点则认为只有物价上涨幅度超过 5%才叫作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类型1、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分:1)爬行式通货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年率不超过 2%~3%,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2)温和式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年平均上涨率比爬行式高,但发展速度不是很快。3)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上涨率在 2 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4)恶性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此时,货币已完全丧失了价值储藏功能,部分丧失了交易媒介功能,成为烫手山芋,持有者都设法尽快将其花费出去。货币当局如不采取断然措施,货币制度将完全崩溃。2、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二)通货膨胀的成因1)需求拉上当经济中需求的扩张超出总供给的增长时,过度需求就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由于总需求是由有购买和支付能力的货币量构成,总供给则表现为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因此,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会使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超出了现行价格条件下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2)成本推进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即在经济远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物价就持续上涨,甚至在失业增加的同时,物价也上升,而需求拉上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许多经济学家转而从供给方面寻找通货膨胀的原因,提出了“成本推进论”。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总需求过度,而是由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而构成的。因此,生产成本的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促使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①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对工资成本具有操纵能力。工会要求企业提高工人的工资,迫使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企业则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转嫁工资成本的上升,而在物价上涨后工人又会要求提高工资,再度引起物价上涨,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从而导致“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②垄断性大公司也具有对价格的操纵能力,是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垄断性企业为获取垄断利润会人为地提高产品价格,由此引起“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③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机、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不当等造成原材料、能源生产成本的提高,都是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3)供求混合作用尽管理论上可以区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拉上的作用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之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实际上,单纯的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不可能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只有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持续性的通货膨胀。4)经济结构变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的因素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三)通货膨胀治理的对策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负面影响:1、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并且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过程紊乱;2、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过高的通货膨胀会形成资产价格泡沫,诱发金融危机。常见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1、紧缩的需求政策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包括:1)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直接从限制支出,减少需求等方面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即增收节支、减少赤字。①减少政府支出:一是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等;二是削减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支出、财政补贴等。②增加税收:可以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降低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以抑制总需求膨胀。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因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发行。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量的无限制扩张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社会需求,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向一致。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贷款率、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卖出业务;④直接提高利率。2、增加供给政策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物价上涨,也就是与货币购买力相比的商品供给不足。因此,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可以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倡导这种政策的学派被称为供给学派,其主要措施有:1)减税;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4)精简规章制度。3、紧缩性的的收入政策确切地说,收入政策应被称为“工资—价格政策”。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通过对工资和物价上涨进行直接干预来遏制通货膨胀。1)工资—物价指导线: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并要求各部门将工资、物价的增长限制在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幅度之内。工资—物价指导线是政府估计的货币收入的最大增长限度,每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率均不得超过这个指导线。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经济中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成本的稳定,因而预定的货币收入增长就会使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政府相继实行这种政策,但是由于指导线政策以自愿性为原则,仅能进行“说服”,而不能以法律强制实行,所以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2)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政府规定一个恰当的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然后运用税收的方式来惩罚物价和工资超过恰当增长度的企业和个人。如果工资和物价的增长保持在规定的幅度内,政府就以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作为奖励。这种形式的收入政策仅仅以最一般的形式被尝试过。英国 1977—1978 年;澳大利亚 1967—1968 年。3)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在某些时候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加以冻结。这种严厉的管制措施一般在战争时期较为常见,但当通货膨胀非常严重、难以对付时,和平时期的政府也可能求助于它。美国在 1971—1974 年间就曾实行过工资—价格管制,特别是在 1971 年,尼克松政府还实行过 3 个月的工资—价格冻结。4、其他治理措施1)收入指数化:鉴于通货膨胀现象的普遍性,而遏制通货膨胀又是如此困难,弗里德曼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旨在与通货膨胀“和平共处”的适应性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将工资、利息等各种名义收入部分地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其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收入指数化政策只能减轻通货膨胀给收入阶层带来的损失,但不能消除通货膨胀本身。2)币制改革:为治理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币制改革,是指政府下令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变更钞票面值,对货币流通秩序采取一系列强硬的保障性措施等。进行币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本位币的信心,从而使银行信用得以恢复,存款增加,货币能够重新发挥正常的作用。它一般是针对恶性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措施,当物价上涨已经显示出不可抑制的状态,货币制度和银行体系濒临崩溃时,政府会被迫进行币制改革。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实行过这种改革,但这种措施对社会震动较大,须谨慎从事。[考试报名]全国经济师考试时间|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成绩查询]全国经济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查询入口[真题答案]全国经济师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考试政策]经济师报考条件|免考条件|考试科目[培训课程]最新经济师资格考试高清视频辅导课程试听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